朱玉龙:日本汽车销量下滑始于12年前福岛核事故

本篇主要详细介绍朱玉龙日本汽车销量下滑始于12年前福岛核事故的题和一些日系车纯电相关的话题,希望对大家是有所帮助的!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家朱玉龙】


今年以来,丰田、本田、日产等日系汽车厂商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持续下滑,相比之下,丰田销量下降了10%,情况稍好一些。下降了25%。%,情况更加严重。


为什么日系车在海外市场表现出色,但在中国市场却突然步履蹒跚?这是暂时的还是会持续更长的时间?


终端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20日,丰田、本田、日产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丰田和本田均下降了四分之一,其中丰田也开始接近下降10%。在2023年中国市场激烈的价格战中,日系车的表现可以说是惨淡。


01日本产品为何衰落?


客观来说,在全范围内,日本汽车厂商的表现都非常不错。2023年4月至6月,日本国内七大汽车企业发布财报,增长显着。这7家公司的营业利润同比增长93%,净利润同比增长87%。这一增长主要归因于半导体供应短缺缓解以及北美等市场销售增长,生产逐渐正常化。由于日元贬值,日产汽车公司、铃木汽车公司、三菱汽车公司等公司上调了2023财年的业绩预期。


20世纪90年代日本豪华车代表,雷克萨斯LS400图片来源汽车之家


2023年,上述7家公司的营业利润预计将增长7倍,达到8528万亿日元,营业利润将增长15倍,达到556万亿日元,净利润将增长8倍,达到438万亿日元。名词


但在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日系汽车销量低迷,导致不少企业在华销量大幅下滑。日本汽车制造商表达了对中国市场的担忧。


特别是,2023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包括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预计将达到283辆,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67个百分点。根据我们追踪的最新数据,新能源汽车周渗透率在35辆至40辆之间波动,对燃油车销售造成较大压力。


因此,新能源产品的竞争力将是未来成败的关键,而新能源汽车领域产品线相对有限的汽车企业可能受到的影响更大,这是日本汽车企业的明显劣势。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中国政府在2022年下半年实施了汽车购置税减半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燃油车的下滑速度,但并不能改变市场趋势。2023年下半年,随着消费者偏好的不断变化,燃油车的处境将变得更加困难,缺乏新能源汽车产品线的日系汽车数量下降幅度将进一步加大。


02大背景市场已经改变


日系车的题不仅源于日系车本身,也源于日益庞大的“体量”市场本身。


目前我国汽车年产量约为2800万辆,市场需求每年仅1800万辆左右,新能源汽车是龙头企业技术战、产品战、营销战、价格战的主战场。消费者受到快速教育,对各个行业有了清晰的了解,对产品的熟悉程度也随之提高。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是后疫情时代全经济疲软,随着收入增长放缓,消费者更加关注价格和性能比较,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品牌溢价敏感。


过去几年定义了全电动汽车的特斯拉,今年年初率先在中国市场降价,带动了其他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增程式产品的价格下降。并扩展到燃油车产品,形成整个市场。价格中心向下移动。


尽管相关部门协调一致,价格战不再发生,但汽车企业明白,新能源和汽车市场正在快速变化,消费者可以合理找到价格合理、性价比高的车型。换句话说,如果汽车制造商不能为中国消费者推出更实惠、性价比更高的新能源汽车,其市场份额将会下降。


数据显示,10万-15万和15万-20万价格区间的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占据了42%的市场份额。这表明消费者对低价车型的兴趣正在增强,市场结构正在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方向变化。


2023上海车展热门新能源汽车展位来源汽车之家


综上所述,中国汽车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如下


1消费者的选择将更倾向于高性能车型。即使汽车厂商不直接降价来吸引消费者,产品深度和实力之间的竞争仍然不可避免。


2大多数国内主流品牌已经认识到传统燃油车的定价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因此,他们将研发重点转向插电式和可扩展的混合动力车型,作为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的策略。这些模型预计将非常具有成本效益。


3汽车制造商需要考虑如何调整定价策略才能在市场上立足。短期的价格战或许只是暂时现象,但长期来看,高性价比机型的价格下降预计仍将持续。


日本制造商和其他汽车制造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选择是追求短期利润,还是在市场中长期占据强势地位。对于国内厂商来说,他们会更愿意放弃短期利润来维持市场地位并跟上市场发展,大家都会加快研发速度,特别是倾向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模型。


03日本汽车企业的主要难点


日本汽车制造商之所以在中国面临挑战,是因为日本国内市场与中国市场存在差距,导致其在中国市场的战略和布局远远落后。日本在新能源领域失去了竞争力。


日本车企面临的主要题是


•决策过程的不连贯性首先,日系车企总部决策与中国市场决策存在明显脱节,缺乏应对中国市场变化的洞察力。过去三年,中国市场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但日本汽车制造商却因为无法及时捕捉这些变化而失去了市场份额。


•电动化方向的挫败虽然电动汽车已成为全汽车行业的主流,但日本汽车厂商在纯电动汽车领域缺乏有竞争力的产品。另一方面,海外汽车厂商纷纷成功推出纯电动车型,日本企业明显落后。


•传统技术优势不复存在。日本汽车制造商的传统技术实力——混合动力车不再具有显着优势。曾经代表日系车的混合动力车型,由于购置税的差异以及国内自主品牌的技术进步,正在逐渐失去竞争力。日本汽车制造商将需要重新审视其现有的混合动力产品,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缺乏智能化投入智能驾驶技术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日本车企在主动安全等领域一度具有优势,但在智能化领域的投入和发展相对落后。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技术在提升用户体验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近年来在全范围内得到快速发展。相比之下,日本汽车制造商的投资显得较弱,现阶段面临着多方面的运营挑战,同时还必须克服一些技术困难以跟上最新的技术水平。


2023年上海车展上相对冷清的日产展台与比亚迪等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展台形成鲜明对比。


面对中国市场的不断变化,日本汽车产业亟待适应这些变化,而关键在于调整车型产品结构。为此,不少日本汽车厂商正在采取裁员、产品线调整等措施提高效率,同时也致力于扩大新能源汽车生产线。例如,本田计划将其部分车型更新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日产也计划很快销售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


但要真正增强日系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力,我们认为以下三步尤为重要。


1放权到最前线充分信任并利用中国团队更直接地与市场互动,实时收集消费者需求。


2本土化研发为了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市场敏感性,不仅是生产,更多的研发任务应该转移到日本汽车在华分公司。


3反向合资如有必要,可引入反向合资,积极购买必要的技术。


但真正的困难是财务考虑。面对这样的市场状况,日本车企是否应该继续扩大在华投资?如何深化同中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这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题。


04日本汽车企业战略调整


日本将核电站污水直接排入大海的行为让人难以理解,其实回想起来,当年的日本汽车已经不再选择纯电动汽车路线,这也与福岛核电站密切相关事故。


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


化石燃料长期以来占日本一次能源供应的近90%。由于资源极其稀缺,日本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化石燃料。原油基本依赖中东供应,能源领域的任何风波都会直接影响日本整个能源产业链的正常运转。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反应堆燃料熔毁事故,让日本民众意识到日本核电站项目面临的经济和社会风险。


自2011年以来,可再生能源逐渐取代核能成为日本低碳电力的主要来源,这也意味着短期内不可能供应大量负担得起的电力。策略是放弃纯电动路线,开始转向氢能。


日本于2023年8月24日开始将福岛核电站废水排入大海。


反观日系汽车品牌,他们陷入了跟不上新能源汽车布局步伐的困境。一方面,他们可能无法推出足够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模式。一方面持续投入研发,在国内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经典老热销机型依然拥有稳定的用户基础和良好的口碑,甚至在市场上也比较成功。这进一步阻碍了这些公司关于资源配置的战略决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汽车制造商在产品创新和消费者审美方面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甚至影响其整体品牌形象。


总的来说,日系车企如果能够及时调整策略,适应市场变化,还是可以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但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


本文为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本文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日本为何放弃氢能?日本为何放弃氢能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1.氢的可获得性低、2.成本高、3.依赖进口原材料、4.法律法规不完善.受碳中和影响,锂电池等新能源概念企业获得众多投资者积极响应,宁德时代、永景锂能等代表企业估值飙升,带动股价持续上涨。部分氢燃料电池公司股价。


在新能源发展趋势中,纯动力无疑是目前最主流的发展方向,但同为新能源技术的氢燃料电池技术却有着不同的遭遇。


过去,人们认为氢燃料电池将是未来乘用车和商用车的主流发展方向,并利用政策推动国内外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但最近,我们看到很多汽车品牌放弃了它们。氢燃料电池车型的生产、研发这改变了我对氢燃料电池技术的看法,特别是在乘用车应用方面。


日本是最早开发氢能源技术的国家之一,目前还在国家层面上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包括在本届奥运会上部署了大量氢燃料电池技术车辆和设备。事实上,在韩国,汽车企业对氢能源技术的兴趣已经大幅下降。


日产汽车今年早些时候宣布,将暂停与戴姆勒和福特合作开发燃料电池汽车的计划,未来重点开发电动汽车。


本田还宣布,将于今年6月关闭日本狭山工厂,停止生产Clarity氢燃料电池汽车,但将继续与通用汽车(GM)合作开发燃料电池汽车。同时,本田计划更加注重电动汽车的研发,并计划到2040年使所有销售车型成为零排放电动汽车。


日本主要氢燃料电池技术汽车公司中,仅剩丰田这家专注于乘用车应用的汽车公司。


此外,由于氢燃料电池技术成本高、商业价值低,梅赛德斯-奔驰宣布将停止开发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新能源战略从“电动汽车优先”转变为“电动汽车优先”。“纯电动汽车优先”、“只有纯电动汽车才是电动汽车”。仍然坚持氢燃料电池技术的欧洲厂商并不多。


为什么我们要放弃氢技术?


太贵了而且没有办法。


本田表示,销量低下和基础设施扩张困难是放弃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主要原因。可见,即使经过多年的发展,使用氢燃料电池技术的成本仍然很高。


这些品牌放弃氢燃料电池车型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成本,而在乘用车领域,纯电动技术的快速发展可能是关键原因。


尤其是中国的纯电动技术,在合理的政策下或许不能说是最好的,但可能仍然领先于地上大多数国家。


而且,相比氢燃料电池,纯电动技术路线的实施成本更低,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电能传输、生产等成本。


会对国家产生什么影响?


这对于商用车行业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虽然上面提到的内容基本都是针对乘用车领域,但也不能说对商用车没有影响,归根结底,技术的来源都是一样的,所以进行研发的公司越少,速度就越慢。迭代技术,降低成本。


但另一方面,未来的竞争对手正在萎缩,如果氢燃料电池技术成为主流,我们将拥有更大的领导力和定价权,我们将成为制定规则的人。


目前,氢燃料电池汽车在韩国新能源汽车中占比较小,多应用于城市公交车、公交车、物流车、卡车等商用车。


我国商用车拥有足够大的市场容量和足够的新能源技术抵抗力,结合非常丰富的应用场景,氢燃料电池技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些都是有帮助且有希望的方面。致力于氢燃料电池技术的商业化


据《2020年氢能应用发展白皮书》显示,韩国已有20多个省市县出台了氢能产业专项政策,推广氢燃料汽车,支持氢燃料研发。据此,预计到2020年,韩国将拥有燃料电池公交车2500辆、卡车4070辆、物流车780辆。


氢燃料电池技术能否成为未来主流新技术?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

No Comment

留言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感谢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