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网友对于跨越濑户内海日本海上丝绸之路和一些御驰电动汽车价格的相关性题,大家都是比较有关注的,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相关的知识。
早在6世纪,大阪地区就因靠近大海而成为贸易港口,在江户时代成为日本最大的港口,并持续繁荣至今。古代商船在这里卸下日本各地的货物,并通过小船沿淀川运往大阪和京都的市区。日本的新干线如此出名,以至于我们常常忘记了它是一个海洋国家,水路在日本历史上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交通功能。
我们准备在大阪港天保山码头登上Pangro游轮“Hiri”,开始我们从东到西穿越濑户内海的旅程。夕阳西下时,码头旁的天保山摩天轮亮起七灯光,游轮静静、顺利地驶离大阪港。船长宣布游轮将于晚上11点通过明石海峡大桥。当我来到甲板上时,神户港的明亮灯光向船尾逐渐变暗,只有前面的跨海大桥在黑暗中闪闪发光。我正想从水里仰望这座桥。它拥有世界第二长的跨度,突然又熄灭了。
跨过明石海峡大桥,告别了日本的超级枢纽港阪神港。我们还将乘坐时光穿梭机穿越濑户内海的历史,从令和五年到江户时代以及更长的平安时代。
濑户内海风平浪静,晨雾浓浓,小岛若隐若现。
“濑户内海”这个名字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濑户内海被本州、四国、九州包围,东西长450公里,最窄处15公里。濑户内海原本是陆地,但随着海平面上升,变成了大海,平均水深仅31m,周围散布着700多个小岛。有趣的是,古代日本人给安云海滩、伊予海滩、舒旁海滩、广岛湾等各个海域命名,却没有一个地理术语来指称整体概念。
1860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德冯里希特霍芬参加了东亚探险,到达了日本、爪哇和暹罗。由于太平天国起义,探险队无法进入中国,李希霍芬始终没有忘记这一点,最终七次探索中国。1877年,李希霍芬的著作《——个人中国游记及其研究成果》出版,其中他首次用“丝绸之路”来描述中国西部通往欧洲和日本的贸易路线,我也对此表示赞赏。内海“甚至超过了地中海,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之一”。
随着越来越多的欧美人来到这里,内海的概念也被“出口内销”,日本人逐渐开始用“濑户内海”来指称明石海峡和关门海峡之间的海域。濑户(瀬戸)原本是指两岸陆地距离很近的狭窄海峡,现在的濑户内海向东延伸至大阪湾和和歌山与德岛之间的纪伊海峡。1911年,小西一发表《濑户内海论》,将濑户内海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介绍了濑户内海的地质结构、地貌和海岸线,并向国会提议将其指定为国立公园。1934年,濑户内海国立公园成为日本最早的国立公园之一。
濑户内海航线图
我有很多乘船航行于海洋的经验,但在濑户内海航行时,我常常忘记自己是在海上。——低岛在船的两侧始终可见。海面很平静。有起有落,就像走在平地上,甚至感觉不到胃一样。由于四国是抵御太平洋风浪的天然屏障,日本人自然知道如何利用这些平静的水域进行航行。
最初,船只仅在濑户内海沿岸和近畿之间运输货物和旅客,但在江户时代,来自北陆地区和北海道的商船毫不犹豫地向西航行,以避免昂贵的内陆“旅行费用”。由于害怕太平洋的汹涌巨浪,绕过日本海,通过本州和九州之间的关门海峡进入濑户内海,然后转乘内河小船到达京都。濑户内海正在成为日本的水路运输大动脉,堪比中国古代的京杭大运河,商船将大米等原材料运往京畿道,回程的船只则载着丝织品、瓷器、艺伎等京都文化。濑户内海是中日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路,无论是经朝鲜还是从杭州、明州直达日本。从某种意义上说,里希特霍芬实际上命名了两条丝绸之路中国和日本。
游轮上的缓慢时光,乘客身后的风景就像一幅长长的风景画卷。
班台寺祈风,等待潮汐变化。
日礼号向西航行至福山市的古港鞆之浦,在港外抛锚,我们乘坐十二生肖船下船。当黄道带接近地面时,青山脚下的低矮建筑映入眼帘,码头上排列着灰瓦平房。这里显然不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码头只有12米宽,无法容纳大型游轮。
阶梯式码头在日语中被称为“Gooseki”,允许船只在涨潮和退潮时停靠。码头边矗立着一座石头灯塔,10m高的灯塔虽然并不宏伟,但却是日本最高的江户时代夜灯之一。
土门港码头除了少数快艇外,基本保留着江户时代的面貌。
通往码头的路两旁都是老房子,我们到的很早,商店还没有开门。登上山顶,眺望日本最完整的江户时代港口,夜晚的灯光、雁树、防波堤,就像古老浮世绘中描绘的景色。宫崎骏非常喜欢智半,在制作期间他就来到了现场,一待就是三个月。
日本乘客惠里说,他以前也来过鞆之浦,但从陆路和海上来的体验完全不同。我有同样的感觉。以古船的速度从海上缓缓抵达,是一种经典而浪漫的旅行方式,落地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夜色灯光,踏上陆地就像穿越时空隧道。如果您想走陆路,可以乘坐火车前往福山。您需要步行很长一段距离才能到达海滩,可以转乘当地巴士或自行驾车。一座小小的灯塔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你也不会感受到古人从海上来的感觉。
日本最古老的诗集《万叶集》中,有和歌写的一篇有关鞆之浦的文章,可见鞆之浦的港口历史跨越数千年。看地图就知道鞆之浦为何成为重要港口了。——位于濑户内海的中心。涨潮时,太平洋从丰后水道和纪伊水道流入濑户内海。鞆之浦附近发生碰撞,造成逆转。古代船只利用风和水流,随波逐流到达鞆之浦,在那里停泊,等待潮水变化。因此,鞆之浦长期以来被称为“待潮港”。
鞆之浦附近有万代寺,经常有游客来这里化缘。明斋记载,寺庙的僧人收到东行水手的礼物时,会祈求西风;收到相反方向的旅客的礼物时,会祈求东风。由于白天吹东西风,日本人开玩笑,把中间的失败戏称为“潘泰萨风源”。
鞆之浦是朝鲜通讯使节出访日本时必经之地。1711年,高丽狮子李方渊入住杜朝楼,眺望大海中的弁天岛和仙水岛,宛如海上的仙山,高兴地手写了“日东最美像”。他的墨水被制成了一块牌匾,挂在杜朝大厦上,作为鞆之浦的免费广告长达400年。
朝鲜特使李邦彦被朝塔的景色迷住了,高兴地亲笔写下了“东日本最美的景色”。
曾经堪比十里外秦淮的洗手间。
清晨,海面上雾气缭绕,水天一色。水天交接处,低矮起伏的岛屿依稀可见。记得前段时间在三峡坐船的经历。缅甸长江和茵莱湖——濑户内海是海,但更像是河流和湖泊。在福山和广岛之间的海域,濑户内海的数十个岛屿散布在玉盘上,像大大小小的珠子一样,我们的船抵达了大崎下岛的御手洗。
“御手洗”最初的意思是洗澡的地方,发音为“o-te-arai”,延伸到浴室。因曾有一位重要人物在此洗手而得名御手洗。它的发音是“mitarai”。关于这位重要人物,有征服朝鲜半岛的神子皇后、平安末期的军阀平清盛、学之神菅原道真等众说纷坛。
中世纪时期,船舶沿着陆地航行,主要沿着濑户内海的北岸航行。江户时代,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船舶开始通过濑户内海的中心,航行距离大大缩短。位于中线的御手洗已从农耕区演变成潮汐和风向的港口,经验丰富的领航员聚集在这里,引导船只穿过分散的岛屿,避开礁石的湍流。
乘船出行的人数增多,休闲业也随之发展。从1724年开始,御手洗陆续开设了四家茶馆,鼎盛时期,水上出售了数百只艺伎和春船。成为全国著名的花街,其浪漫的景色大概与秦淮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御手洗巷,我们遇到了一位曾为我们演奏过三线的小提琴家。
御手洗没有鞆之浦那样保存完好的港口设施,历史也不悠久,但建筑风格统一,1994年被指定为重要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这里有江户时代的大木屋、明治、大正时期的西式建筑、长满青苔和蜘蛛网的荒凉寺庙,但没有任何现代建筑像被封印在时间胶囊里一样引人注目。当地居民非常保护,并说服政府资助修复老房子,然后将其改造成酒店、咖啡馆、专卖店等。旅游业也发展缓慢。
最先开业的WakabeardHouse是目前御手洗仅存的茶馆建筑。别馆里的奥座敷树是由屋久杉制成的,屋久杉不是普通的杉树,屋久杉是九州偏远岛屿屋久岛上自然生长的树木,海拔超过500米,树龄超过1000年。它是萨摩藩的宝贵资源。御手洗所使用的稀有屋久杉反映了御手洗家族和萨摩家族之间特殊的商业关系。若夏屋的主人很有有势。
路过一座名为“乙女座”的西式建筑时,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座有榻榻米的剧场。真是难得啊!该剧场是1937年,时任御手洗町市长、航运批发商友田稔为了振兴当地文化而自掏腰包建造的。礼堂里的榻榻米前低后高,即使坐在后排也能看到很好的视野。二战后随着电影的复兴,乙女剧场被改造成电影院,但礼堂仍然铺着榻榻米,没有改造成座位。
在电影业衰落期间,乙女座空置多年,直到2002年,在居民的强烈要求下,才恢复原貌,不时举办电影、能剧、舞蹈表演。京都二年坂里家族故居的榻榻米星巴克据说是世界上唯一的榻榻米星巴克,经常人满为患,那么Otomeza不是世界上唯一的榻榻米电影院吗?坐在榻榻米上看电影,就能舒服地睡着了!
“Otomeza”榻榻米剧场非常罕见,而且非常舒适。
去法会看中日韩文化交流
日礼号离开濑户内海之前的最后登陆点是下垣,与御手洗一样,隶属吴市管辖。上岸后,不少老人来到码头迎接,有的穿着古装,腰间佩着武士刀,有的穿着蓝色短外套,背后写着醒目的“青岛”大字。”、“朝鲜通心寺游行保存协会”。下黔桂人民最引以为豪的历史是,从1607年到1811年,朝鲜使节总共12次出使日本,据透露,舰队在下黔桂停靠了11次。朝鲜特使规模从300人到500人不等,游行队伍规模宏大,所到之处都引起当地居民的关注,热闹得不得不“开路”。
从码头沿着海滩步行,就会看到松涛园,这是一座松石林立的花园。门前的大石头上刻着几个字“海山尽头有悬崖,木屋木门朝水开。”我请求船上的指导。1402年朝鲜使臣宋熙庆出使日本时,有一首诗描写航海的痛苦、濑户内海的风景以及斜线与斜线的整齐对比。这些线条显示了中国对韩国文化的影响。
16世纪中叶,遭受日本侵略的明朝与日本断交,江户德川幕府也实行全国封锁,使朝鲜成为唯一与日本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松涛花园的“日本杰班馆”详细记录了朝鲜特使抵达沙浦扎的盛大仪式。
食物和餐具模型直观地表明下浦关人招待朝鲜使节的水平极高。第一套餐是“七屋山餐”,主套餐有7道菜,第二桌有5道菜,第三桌有3道菜。然而,753中的吃饭只是一种仪式,并不是吃的。三位高级使节实际上享用的是“三汁十三菜”,三汤十三菜,正式宴会餐食的基本版也只有一汁三菜。当时日本人很少吃肉,但为了满足朝鲜族的肉食习惯,下浦国人专门提供了牛和猪。死神带来的数百名追随者自然不能挨饿。甚至有人说,如果朝鲜使者每年来两次,蒲郡管辖下的广岛藩主浅野家就会破产!朝鲜特使当然非常满意,称赞傅家的盛情款待是一流的盛宴,是一次“长途跋涉”。
日本唯一的韩国使臣主题博物馆
No Comment